推動心六倫全部合照
 

「心六倫」運動的目的


法鼓山提倡「心六倫」運動,最主要的目的有二:「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我們希望藉由這六種範疇的倫理,來幫助台灣社會與人心能夠淨化、平安、快樂、健康。

提昇人的品質,才能建設人間淨土。而人間社會的淨化,要我們每一個人從觀念、想法的轉變做起。現在一般人都是想著競爭,競爭不是壞事,站在「六倫」的立場,每一個競爭者,除了要考量自己有飯吃、生活平安、有未來,也要想到讓競爭對手也有路走,也有飯吃,也能安定的生活。更要考慮勿把競爭的舞台弄塌了,這才是倫理。如果只想到競爭,而不管他人及後人的生存空間,這就有失倫理,沒有道德。

倫理是一種仁慈,是一種菩薩的悲心,在自利的要求之餘,必須要利他;唯有利他的自利,才是最有保障的。而如果只想到自利,不考慮利他,則自己享有的利益也不會安穩,因為其他的人會來覬覦、會來爭奪。

在越是混亂的環境之中,越是需要提倡倫理教育和倫理的觀念。希望諸位讀者,都扮演「六倫」運動的詮釋者、先驅者,希望諸位都能心懷服務、奉獻,以利益他人來成長自己,這是最好的價值,也是幸福、快樂人生的真義。

「心六倫」運動的主體與價值


當今的社會,亂象百出,就是由於社會大眾,不論是什麼層次的人,彼此之間的互動,甚少注意到倫理的分際及道德的準則,所以大家爭取權利,忽略了義務的奉獻和責任的擔當。兩人以上相處的各盡其責、各守其分是倫理,彼此尊重、互相關心是道德。



倫理須有道德的配合

所謂「倫理」,英文叫做”ethics”,是指人際互動的關係。人與人的互動,如果缺乏道德,也就不能稱為倫理,而只是一般的互動罷了。倫理的構成,一定要加上道德的規範,才能夠圓滿。

道德的英文是”morality”,意思是讓所有與我互動的人,都能夠得到利益、平安,也就是所謂「交友」的功能,就如孔夫子所說:「友直、友諒、友多聞」。我們大家都希望能結交這樣的益友、善友,其實也應該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是別人的益友、善友,是否具有成為益友、善友的特質和條件?如果我們具備了益友、善友的特質和條件,則身邊原來不好的朋友也會跟著變好,這就是益友的功能。

道德的實踐,關鍵在於我們自己。如果只是一味的期待、苛求他人對我們好,要別人當我們「直、諒、多聞」的益友,而自己卻沒有等同的去回饋,那就是欠缺道德。我必須再次強調,人際之中如果缺乏道德,也就不成為倫理。

正確的倫理觀念,一定是從自己開始做起。自己付出、自己奉獻,佛教的用語稱為慈悲心,現代人常用的就是有愛心,而讓跟我們互動的人,都能夠平安、得到利益與幫助,至少不會造成對方的損失。



「六倫」關懷的主體與價值

古時儒家所講的五倫,是指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在舊社會中,似已夠用,到現代社會中的人際關係,五倫的涵蓋面已經不夠,所以法鼓山推動的「六倫」運動,包括「家庭倫理」、「生活倫理」、「校園倫理」、「自然倫理」、「職場倫理」和「族群倫理」。而我們每一個人在這「六倫」的數倫之中,扮演不只一重而是多元的角色。不論我們扮演什麼角色,都應該要有正確的觀念:我們是為了守分盡責作奉獻,而不是為了爭取;在自求自利的同時,要尊重關心他人。所以,一味的貪求爭取不是倫理,服務奉獻才是倫理的價值。這在「六倫」的任何一倫,我們的觀念都是一樣。



一、家庭倫理

家庭倫理的主體是夫婦、親子、兄弟姊妹這三種人際關係的互助互動。現代人都是小家庭,家中成員少,至多是祖孫三代同堂,但這樣的家庭也已經相當少見。而現代社會的小家庭最常見的問題是:父母對子女的照顧、關心不足,而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尊敬、關心,日漸淡薄。舉例來講,媒體經常報導某些家世顯赫的公眾人物後代,因父母往生之後,為了遺產而爭執不休,甚至鬧上了法庭,他們只計較個人利益的爭取,而不去思考家庭的和諧關係。

不過,也有另一種情況,例如沈芯菱小朋友為了幫助她的爺爺消化盛產的文旦,所以想到架設網站來幫助爺爺,因此受到大眾的迴響。這就是?家人付出、奉獻的佳例。

家庭是一個社會最基本的組成單位,擁有健康和樂的家庭,才是一個幸福祥和社會最穩固的基石。家庭的每一個成員,不論輩分,都應該思考如何為自己的家人奉獻,而不是斤斤計較如何從對方獲取什麼。每一個成員,都要敦倫盡分,不論其他成員如何,我們自己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對長輩要感恩孝敬,對平輩及晚輩要關心照顧,這是家庭的倫理。如此則家庭必然和樂幸福,不論貧富貴賤,和樂就是幸福。



二、生活倫理

生活倫理的重點是節約、簡樸、不浪費。

生活倫理與其他五倫,均有密切的關係。因為不論在什麼場合,都是人類生活的一部份。我曾經看過一個廣告,介紹一個女孩子買了很多衣服卻不一定快樂。其實我們對於物質的需求,真正需要的不多,而是想要的太多;要的越多,卻越不滿足!

生活倫理的另一個內涵是,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他人;給自己方便之餘,也要讓他人方便。我們常常會在馬路上、公共場所看到有人亂丟垃圾、果皮、煙蒂、廢紙,丟的人也許他會想,反正會有人來清理打掃,只要不是我來清理就好了。像這種心態與舉止,就是對環境的一種損害,當然是極不負責,極沒有品德的表現,根本沒有想到,那是生活倫理的一大欠缺。

生活倫理的落實,除了我們每一個人從自己開始,珍惜善用生活中的各種資源之外,也要對環境給予愛護與尊重,除了給自己方便,也要尊重其他使用者的權益。



三、校園倫理

校園倫理的主體是老師、學生和家長

我聽到現在許多的老師、學生和家長,大家都有苦水。譬如老師說,現在的學生不像學生,學生不管做錯什麼,老師就是不能管教、不能責備、不能勸勉,否則家長就上門理論。但如果是學生的成績不好,家長則說是老師沒有善盡教育之責,所以他們很感嘆啊!

而站在家長的立場,他們也抱怨現在的老師,沒有愛心,沒有耐心,只知打罵學生的教書匠,每天固定上下班,不是真的有心作育人才。像這種相互的說怨言,在小學、中學、大學都有,那就代表今天我們的校園倫理很糟糕,三方都是在抱怨,也在期待,但就是沒辦法,使不上力。

如何使得校園倫理的主體:學生、老師、家長三方面,能夠相互的尊重、支持與和諧互動;家長與學生要尊敬老師、感恩老師,老師要尊重家長及學生,要與家長洽談,關愛學生、了解學生,因材施教,作育英才,這才是健康溫馨的校園倫理。我舉一個很溫馨的例子。前外交部駐梵諦岡大使戴瑞明先生,他經常提起他有一位英文老師趙麗蓮博士,他說如果沒有趙博士的教導,他個人不會有今天的成就。這就是好學生遇到了好老師,師生的倫理,是建立在雙方愛與敬的基礎上。最好由教育決策的大人物們,對於老師、學生、家長,制定一套倫理規範,三方在校園倫理的規範內,各盡各的職務,各盡各的義務,才能教育出品德和學養兼美的下一代。



四、自然倫理

自然倫理的關懷主體,就是自然生態,包括生物與非生物的資源與環境。非生物的資源,例如金屬、石油、煤等礦藏,雖不是生命,但與生態有關。因此,這裡所說的自然倫理關懷,除了直接的保護有機生態之外,也包括間接保持各種資源之間的永續平衡,對於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塊石頭,都跟人類的生存有關,人類使用它們,就應該珍惜它們,保護它們。。

現在大家都有共識,地球只有一個,地球不能毀滅。也許我們砍倒一棵樹、剷平一座山丘、捕捉幾隻保育類動物,地球尚不致因此而毀滅,但是人類跟自然相處,無限制的開發破壞自然資源,就是在加快速度毀滅地球。

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雖然自然不會說話,但是我們日常所用的物品(資源),不管是自己買的或者別人送的,都不應該浪費。關心自然倫理,是如何使地球生態更豐富,如何使自然資源更豐盛,而對地球整體來講更具有未來性,對人類生存的空間更有安全感。這種對自然資源及自然環境的關心與付出,就像對自己親人那樣的關心與照顧,就是我們要提倡的自然倫理。



五、職場倫理

職場倫理的範圍,涵蓋軍、公、教、農、工、商、非營利等,各種公私營事業單位的工作場所,凡是有人際互動的工作環境,彼此均應守分盡責,熱心為工作、為同事、為上級、為下屬,以及為社會奉獻自己而成全他人。例如工商社會企業界的倫理,主要是勞資雙方、企業與合作夥伴,以及企業及消費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均應各守其本分,各盡其義務。

我所認識的企業界人士,大都感慨現在的企業主難為。企業的負責人付出創意、智慧、資本、資源,但是員工不領情,反而把企業主當成敵視的一方,什麼都爭取,什麼都要求。但是員工的立場又不同了。他們說,老闆不斷壓榨員工的時間、資源甚至生命,員工付出那麼許多時間和心力,卻只得到不相稱的酬勞,兩者根本不成正比。這是企業職場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勞資雙方對立,而彼此都要求獲得更多的權利、享受,這不是健康的企業倫理。

除了勞資關係,企業也會面臨與上下游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如果企業僅僅考慮在商言商,甚至為了謀利而不惜謊詐欺騙,這當然不是正確的企業倫理。

一個健全的企業經營,應該把股東、客戶、勞工、消費者,當成是生命的共同體,大家彼此成就,互相照顧。我接觸到的成功企業家,他們對事業的想法不是只為了自己,而是抱著一種奉獻的心態,提供智慧、創意和資源,來為整體的社會服務,同時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及社會福利,這是一種願心,我接觸到的好幾位企業家都是這樣的。因為企業主有這樣的願心,所以他們的員工很穩定,企業因此發展更順利。而當公司有所獲利的時候,企業主也會相對把福利回饋給員工及顧客身上。這個認知是說,企業主並不等於獨裁的皇帝,企業的財產也不是由老闆一人創造,而是由團隊共同締造的。創造的福利也該分享給企業相關的人員,都應各自扮演好自己的身分,各盡其責,當成是自己的事來看。

以此類推,任何職場中的成員,不論職位高低大小,都應以平等的心態來服務及奉獻。把職場當作自己的家,把人員當作自己的家人來對待。



六、族群倫理

族群倫理的意涵,就是對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習俗、不同宗教等的尊重與包容。以我自己來講,我來台灣已超過半個世紀,而我的閩南話總是講不好。有人問我為什麼台灣話講不好?其實我在高雄南部的山中閉關六年,那是客家村,所以客家語還能講,可惜客家語不算是台語。

台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這個特質將來會越來越明顯,不僅僅是過去我們常說的閩南人、客家族群與原住民族群的融合,現在漸漸突顯的是因開放外籍配偶婚姻所產生的新台灣之子,這也是台灣社會演變的一種新的風貌。面對多元各種的族群現況,最好能夠敞開胸懷去接觸、認識,大家一起做朋友,相互的尊重與包容,相互的學習與奉獻,才能真正展現多元社會的豐富與可貴的價值。

當我們跟其他族群接觸的時候,切勿抱著優越感,小看他們,尤其不可敵視他們,應該抱著向新朋友學習,為新朋友服務的誠懇態度,跟他們相處,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新成長、新收穫。我們把他們視作親人鄰居,他們也必有善意的回饋,如此一來,便能化小異為大同了。所謂「德不孤必有鄰」,大中華民族之形成,就是由於愛護異族而同化了異族。如果割裂族群,排斥異族,必然不容於現代的世界。




做好心六倫的奉獻


一味的貪求爭取不是倫理,服務奉獻才是倫理的價值。

公元二○○四年,我在紐約聯合國「哈瑪紹紀念堂」演講提出「全球倫理」觀念,獲得不少迴響,日後我也支持國際間一項重建「全球倫理」的計畫。放眼當今世界,許多地方都是紛紛擾擾,尤以種族與族群的衝突最為棘手。再看東方,人與人間的倫理也受到考驗。以華人世界來說,在歷經一兩個世紀的動盪以來,傳統中國社會的倫理價值已不受重視,甚至可說已經破產。因此,我們看到國內外的華人界亂象百出,許多人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他人;對於自己扮演的角色模糊不清,對於責任感、守本份,更是毫不在意。

有鑑於此,法鼓山推動一項新的倫理運動,把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倫理,就其面向分為「家庭」、「生活」、「校園」、「自然」、「職場」、「族群」等六種倫理,稱為「心」六倫。法鼓山提倡「心六倫」運動,最主要的目的有二:「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我們希望藉由這六種範疇的倫理,來幫助台灣社會與人心能夠淨化、平安、快樂、健康。這「六倫」運動是做不完的。我們希望藉此將台灣社會的倫理運動道德形象,經由影響而改變而提昇,同時也能進一步影響全球華人社會的民情風氣。只要我們能做出一點點的小小成果,相信就會有許多人願意來參與我們、響應我們,和我們一起來推動。在越是混亂的環境之中,越是需要提倡倫理教育和倫理的觀念。希望諸位讀者,都扮演「六倫」運動的詮釋者、先驅者,希望諸位都能心懷服務、奉獻,以利益他人來成長自己,這是最好的價值,也是幸福、快樂人生的真義。

正確的倫理觀念,一定是從自己開始做起。自己付出、自己奉獻,佛教的用語稱為慈悲心,現代人常用的就是有愛心,而讓跟我們互動的人,都能夠平安、得到利益與幫助,至少不會造成對方的損失。


聖嚴法師說心六倫

兩人以上相處的各盡其責、各守其分是倫理,彼此尊重、互相關心是道德。「倫理」與「道德」,這兩個名詞,一般都是相提並論的,兩者之間關係相當密切,其實範疇並不相同。
所謂「倫理」,英文叫做”ethics”,是指人際互動的關係。人與人的互動,如果缺乏道德,也就不能稱為倫理,而只是一般的互動罷了。倫理的構成,一定要加上道德的規範,才能夠圓滿。
道德的英文是”morality”,意思是讓所有與我互動的人,都能夠得到利益、平安,也就是所謂「交友」的功能,即如孔夫子所說:「友直、友諒、友多聞」。我們大家都希望能結交這樣的益友、善友,其實也應該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是別人的益友、善友,是否具有成為益友、善友的特質和條件?如果我們具備了益友、善友的特質和條件,則身邊原來不好的朋友也會跟著變好,這就是益友的功能。
道德的實踐,關鍵在於我們自己。如果只是一味的期待、苛求他人對我們好,要別人當我們「直、諒、多聞」的益友,而自己卻沒有等同的去回饋,那就是欠缺道德。我必須再次強調,人際之中如果缺乏道德,也就不成為倫理。
正確的倫理觀念,一定是從自己開始做起。自己付出、自己奉獻,佛教的用語稱為慈悲心,現代人常用的就是有愛心,而讓跟我們互動的人,都能夠平安、得到利益與幫助,至少不會造成對方的損失。
各盡自己本分不計較

家庭倫理,看起來簡單,做起來是因人而異的。
家庭的成員,有父母、有子女、有兄弟姊妹,乃至可延伸至與公婆、岳父母之間的關係。每個人各有各的身分,各有各的本分,都要盡到各自的責任與義務。可是,人有體能的不同,有知能的不同,有技能的不同,和各種先天、後天資源的差異,而要千篇一律使得每一種人都盡相同的責任、義務並不恰當;但是各盡本分,卻是人人應有的態度。

所謂盡本分,就是凡事盡心盡力,不管能力差別,都要盡本分。有句話說:「巧者拙之奴」,聰明且能力強者,往往要比能力平庸者多付出、多擔待一些。家庭也是如此,有的人付出多一些,有的人被服務多一些;如果說要每個人的付出與被服務完全相等,那是不多見的,而一定是有的人付出多,有的人付出較少。

每個人的能力不同、資源不同,要求每個家庭成員的責任、義務一律平等不太可能,有時甚至連平衡都有困難。至於與家人之間的責任有所重疊或者模糊的時候,可經由協商,如舉行家庭會議來討論。比如夫妻間對於孩子的管教方法,可能想法不同,方式也不同,該聽誰的呢?這就需要兩人溝通,從中找出一個雙方都認同的適當管教方法;或者由父母其中一方,全權負責孩子的管教工作,也是一種方式。最糟糕的情況就是,夫妻雙方意見僵持不下、爭執不休,甚至為了孩子將來成為藝術家好還是成為科學家好的問題而爭得面紅耳赤。其實這種爭執是無意義的,孩子將來會自己選擇自己的道路;不過在他們還小的時候,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並且給予鼓勵支持,則是必須的。



共同承擔教養子女責任

孩子的人生路,父母不需操之過急,但是孩子的品行、操守,從小不可忽視!這一點是不容許父母喜不喜歡、或者孩子有沒有興趣來決定的。孩子的品性從小就要管教,如果是父母已不在了,或者孩子從小由祖父母照顧,那就是祖父母要辛苦一些,不僅僅是把孫子撫養長大,還要把他們教育成人。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教導孩子從小懂得做人處事的道理,否則長大以後,要他們與人相處、工作任事會有問題。

《三字經》云:「養不教,父之過。」現在應該是說:「子女教養失當,父母難辭其責。」在現代社會中,教養孩子是夫妻雙方共同的責任,太太已不是先生的附屬品,而是與先生享有同等的管教權;除非太太主動放棄教育子女的權利,否則教養孩子的責任,還是要夫妻一起承擔。



用奉獻與關懷創造和諧

家庭之中的每位成員,大家各盡其分,各各負起責任與義務,對家人付出、奉獻、服務,盡心、盡力、盡責,這是敦倫盡分,也就是家庭倫理。如果家庭之中經常為了爭執、鬥爭,不管是爭錢、爭名、爭利、爭位子,那這個家一定不和諧,人人都在風暴中,不快樂。如何改善呢?其實不難,家庭之中,只要有一兩個人願意主動付出、關懷,擔任溝通協調的橋樑,即「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就可以影響改變,而漸漸轉為和諧。

大家都希望「家和萬事興」,家不和,個人何有平安、幸福、快樂可言?尤其我們看到,現在社會上逆倫和亂倫事件頻傳,除了是家庭倫理的破滅,也代表我們的社會生病了。所謂逆倫,是晚輩對長輩的大逆不道,施於口頭及肢體的暴力;另一種是違反正常人倫的性關係,稱為亂倫。前者如孩子責難父母祖父母,甚至毆打、?殺父母祖父母,這是常倫決不允許的;後者則違反了正常的性倫理,比如父親強暴親生女兒,其行同禽獸,也是罪大惡極。

早期的社會,家有家規,現在有家規的家庭是很少的。家規實際上是從倫理衍生出來,就是家中的成員觸犯、違反倫理的規定時,有一套處理的制度可依循,另一層用意則在於防範家人的行為出軌。我倒是建議現代家庭,夫婦之間也要有相處的規範;等孩子懂事了,父母也應該和孩子約法三章,包括孩子在外與同學、朋友、親戚互動的相處之道,都可以先有一個家庭規約。



照顧家庭讓小愛成大愛

雖然我們的社會常有違反家庭倫理的案件發生,但也不乏令人感動的例子。譬如有些家庭,父母或者長輩已經往生,留下子女獨自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兄弟姊妹之間益發懂得相互扶持與照顧,而且不一定是哥哥姊姊來照顧弟弟妹妹,有時反而是弟弟妹妹乖巧懂事,負起照顧家人的責任。這是讓人非常感動的。照顧家人是每個人共同的責任,不管家人是否都健在或者已經離散、亡故,此刻家人相聚一起,就需要相互關心、照顧,這是非常重要的。

一個善盡本分且相互照顧的家庭,家人之間一定是溫馨和樂的,對外也常常是社區的模範,因為他們也會把對家人的愛,擴大到社區的關懷。比如我們在台北市有一個精舍,樓上住了一位非常熱心的鄰居,她在每一層樓梯口放置一盆花,也經常清掃大廈門前的行道樹四周,讓行道樹和人行道總是整潔清淨。有時候,她聽到某某家庭的孩子繳不起營養午餐費,她也會設法為孩子張羅午餐。她為大眾做的這些事,她自己做得很歡喜,大廈的鄰居和受恩惠的小孩也都感謝她,可說是家庭倫理的另一種延伸。



良好的溝通讓愛綿延

我曾經看過一對夫婦,家中的大大小小事全由先生負責,太太只管生了孩子當個清閒的少奶奶,其餘什麼都不管;賺錢養家的是先生,接送小孩上下學的也是先生。那這樣的家庭還要不要呢?這位先生問我怎麼辦?我說,最好能夠跟太太好好商量、懇談一下,看看她能夠分擔哪些家事;否則一旦走上離婚之途,孩子沒了母親,太太也沒了家,她如果再婚,可能情況還是一樣。我說:「巧者拙之奴」,你就發慈悲心,替她服務吧!也算是為全家人付出。

從心做起就能改變世界
「你有沒有心在這件事情上面啊?」「請你多用點心好嗎?」我們時常聽見這樣的話語,可見很多人做事是「無」心的,只要求完成就好,也就是所謂的「速食文化」。但結果卻是事情沒能做好、不能持久,做的人心裡也不愉快,最後草草結束。所以「有沒有心」、「用不用心」,是一件事情成功與否和能不能持之以恆的關鍵。

法鼓山現在推行的「生活倫理」,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一篇長篇累牘的理論,它是食衣住行育樂各生活層面的心靈守則。如果從內心就不尊重、愛惜食物,那麼就會經常浪費食物,不好吃、不想吃、吃不下就丟棄了;如果購物只是為了滿足心理花錢的樂趣,而不考慮需不需要的問題,就會發現家裡堆滿了用不到的東西,又是一種浪費。所以我們一定要從心靈改造

起,購物前想一想是想要還是需要?浪費食物前想一想非洲難民營中骨瘦如柴、肚子大大的孩童。凡事從心做起,行動之前多想一想,將生活倫理中節儉、簡樸、不浪費的概念深植心中,自然而然表現於外的行為就會合乎生活倫理。
聖嚴法師曾經說過:「心是人的主宰,心能夠改變我們的命運,也能夠改變我們這個世界。」


推動心五四運動
因為「心」是這麼的重要,所以法鼓山在二十一世紀特別推出心五四運動,以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四感--感化、感動、感恩、感謝;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等五種方法,來完成以心靈環保為首的「四環」運動,以落實建設人間淨土的主張。心靈環保--保持心靈的平靜與明淨;生活環保--維持生活的整潔與樸實;禮儀環保--對待別人要和敬與謙恭;自然環保--保護地球生態的共存與共榮。

因此,心五四運動不僅是一項精神啟蒙運動,更是現代人必備的生活倫理教育,需要你我共同熱情地參與。(可詳細參考法鼓文化中心出版的《心五四運動》結緣手冊)


簡約生活的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

簡約生活應包含物質生活的簡約和心靈生活的簡約。物質生活的簡約,一般人較容易瞭解,就是過環保、不浪費的生活﹔心靈生活的簡約,簡單來說,就是心寬念純、思想簡單純淨素直。不論是物質生活或心靈生活,都需要經過「需要、想要、能要、該要」的思考程序,摒除我們腦中許多的雜念或貪念,來達到落實生活簡約的目標。  


<需要>

有沒有人真正思考過「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每個人好像要的東西很多,要房子、要車子、要美食、要名牌、要玩樂、要健康、要長壽、要子孫滿堂、要賺大錢、要有名、要美貌……,但在我們閉上眼睛長眠的時候,我們能要什麼呢?所以回到最單純的起點,因為肚子餓了,需要食物;因為冷了,需要衣服;因為物質生活需用錢,所以錢夠用就好了。至於健康、長壽、子孫滿堂,可不是我們想要就有的,也不必傷腦筋。做任何行動之前,只要回到原點去思考,就可以避免很多的浪費和減少許多的苦惱。當物質和心 靈生活都變得簡單如同一杯白開水時,你會發現生活越來越有甜味。


<想要>

「想要」是可以幫助我們前進的動力,比如,想要出人頭地、想要考一百分、想要苗條……,因為有這個「想要」,所以會努力去達成目標,但是「想要」也是有陷阱的。如果你的「想要」是不正當或是超乎自己能力所及的,像是想要別人的財產、想要偷別人的技術、想要別人的女朋友,或是薪水只有三萬,卻想要一個四十幾萬的名牌包、開雙B名車,可能就會陷自己於苦惱與犯罪之中。當每一個「想要」的念頭產生時,我們就要省視自己的心,這個「想要」是利人利己、損人利己,還是損人又不利己。除了利人利己的事應該做以外,其餘兩種狀況都是不應該做的!也許損人利己的事,短時間就能看見自己的利益或滿足自己「想要」的慾望,但過一段時間之後,惡果就會出現。人的眼光能夠放遠,認真去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認真去趨吉避凶,每個人都可以活得很清安自在。


<能要>

釐清「需要不多,想要太多」的迷障之後,我們開始思考「能不能要」的問題。「貪」好像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慾念。一件天上掉下來的禮物送到你手上時,你到底要不要?

詐騙集團就經常利用「貪」這個人性弱點來行騙,「恭喜你,中了我們公司的旅遊大獎,豪華歐洲十日遊,價值十五萬,不過中獎要先課稅,請你先匯或轉帳×××元……。」如果你接受了這份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你將會付出更大的禮物給對方,除此之外,你還給了別人犯罪的機會。可是有一種情形是,當生活很困苦,都快活不下去了,這時有人捐錢幫助度過難關,那這個捐款「能不能要」呢?俗語說:「救急不救窮。」在緊急危難中,接受別人的幫助並沒有什麼不對或不好,先活下去,再來想辦法改善環境、解決問題。所以「能不能要」是一個智慧判斷問題,想清楚、釐清楚,才不會落入「不能要,要了﹔能要,卻不要」的窘境。


<該要>

曾經有一本書很流行,書名叫做《簡簡單單過日子》,書中分享反璞歸真、放慢腳步的生活方式,引起極大的迴響,並帶動一股簡樸生活的風潮。裡面很重要的概念是「捨」和「慢」。捨去很多物質和心理的「想要」,只留下基本簡單的「需要」,突然間發現時間變多了、空間變大了,因為有些事情不必刻意去汲汲營求,有些物品不必據為己有。有位名人退休了一段日子,原本的積蓄逐漸減少,也不想跟子女要錢,於是她毅然決然地賣掉豪華別墅,租一間小房子住;很多之前收藏的昂貴物品沒處放,她就把它當作遺產,分送給子女或送給朋友,如今她不必為沒錢而煩惱,不必怕造成兒女的負擔。當她捨去了房子、貴重的物品之後,她得到的是清心、自在、快樂的生活,不是一個很有智慧的決定嗎?人生中有許多關鍵的時刻,你該要什麼?該捨什麼?都需要一顆清明的心和清楚的頭腦,在對的時刻做對的事情,那你將擁有快樂和對的人生。


每一天,當你踏上前往學校的成長路上,你是嘴角上揚?還是愁眉不展?俗話說:「快快樂樂地出門,平平安安地回家。」什麼叫快樂呢?當你用心活在每一分鐘,用心善待每一個人,你就會得到快樂。什麼叫平安呢?除了身體的平安之外,更重要是心靈的平安,當你的心起了任何不好的念頭,你都能察覺,並一一去除,淨化你的心靈,這就是真正的平安。心是一種虔誠,心是一種全力以赴,從內心去實踐,心會改變一切。



運用心五四推動校園倫理

因為「心」是這麼的重要,所以法鼓山在二十一世紀特別推出「心五四運動」,以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四感

──感化、感動、感恩、感謝;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等五種方法,來完成以心靈環保為首的「四環」──心靈環保、生活環保、禮儀環保、自然環保等四種環保運動。

「心五四運動」不僅是一項精神啟蒙運動,更是現代人必備的生活教育,在校園裡,更是師生快樂成長的動力來源。推動校園倫理,就從你我的內心開始做起。


解決煩惱的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校園中,無論是老師和學生、或同學之間的互動,以及面對學校課業的壓力與才藝學習等等,難免會出現逆境和煩惱,在面對問題時,應該坦然地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也就是遇到任何困難和艱辛、甚至是不平的情況,都不要逃避,要負起責任,用智慧來處理。


<面對它>

當問題發生時,就算你逃避不承認,也沒辦法阻止它不發生;既然問題已經發生了,就坦然以對,把它當做是一種危機處理的鍛鍊,或者是另一種讓自己成長的助力。也不要因為害怕做錯事要承擔後果,就不做事,要從做錯的事中累積人生的經驗。所以當問題出現時,首先要用冷靜、理性的態度去面對它。


<接受它>

很多人在問題發生後,都很難接受這個令人失望而意外的結果,但是人生本來就是一連串起伏波折,得失是很平常的事,我們不可能永遠處在順境之中,所以,遭遇逆境時,也能勇敢接受,就是一種智慧。


<處理它>

對於任何不好的情況,配合因緣,能夠改善它就盡力改善,能夠補救就盡量補救,但如果已經無法處理,也不必失望,繼續努力,下次還有成功的機會。比如這次考試成績不理想,也不要失去自信,或埋怨題目太難,把它當成一場練習,錯誤的地方重新訂正,並檢討自己失敗的原因,好好改善,挑戰自己的潛能,下一次再全力以赴!


<放下它>

如果計畫好的事,努力去做,卻發生意外的情況,而評斷所有的因緣,已經不可能再改變,這時就只好放下它了,但這和未經努力就放棄是不同的;放不下自己是沒有智慧,放不下別人是沒有慈悲,每一個人都要懂得放自己一馬,也要放別人一馬,不要把生命浪費在鑽牛角尖上,生命的路還很長、還很寬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對於人生仍然要有信心,充滿熱情。


創造和諧關係的四感──感化、感動、感恩、感謝

在校園中,學習與人和睦相處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絕大多數的人都不可能離開團體而獨自生存。在團體中,我們不但可以得到情感的交流和友誼的支持,並且學習如何慈悲待人、忍耐和寬容;而時時懷著感恩、感謝、感化、感動的心,你將可以在校園中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感化>

在這個世界上,最難感化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別人。我們常常會批評這人如何、那人怎樣,習於要求別人,卻不能以身作則,這就是現在社會中最敗壞的風氣之一,每一個人都自以為不了起,沒有慚愧的心,卻到處指著別人的不是。如果自己都不能改變自己,又如何期待改變別人呢?感化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時時自我檢討的慚愧心,當知道自己的不對後,也要徹底懺悔改正,不再犯錯,這才是真正的智慧。當我們懂得慚愧、常常懺悔,時時改正,心地就會愈來愈清淨,也才能說服別人,不必處處說教,自然別人就會被你感化。


<感動>

有人抱怨現在校園風氣太差,學生太自我、太難教,老師太嚴厲、脾氣太壞,校長太過功利主義、只在乎表面成績,或者整個國家的教育方針沒有一致的主張……。我們總是認為等別人都變好了,自己就安全了;別人都變得認真、負責,自己就幸福了,但我們自己是否滿別人的願、如別人的意呢?我們能對生活中一點點小事感動嗎?學生一個天真的微笑、家長一個溫暖的感謝、老師一個鼓勵的讚美、校長一個關懷的眼神,甚至一朵綻開的花朵,都能讓我們感動的話,那我們就會覺得這個校園真的很美,處處有溫情。我們先從自己感動做起,用智慧處理事情,用慈悲對待別人,自然也會產生力量感動他人。


<感恩>

隨時隨地心存感恩,當別人為你服務時要感恩,當你為別人服務時也要感恩。真正的服務不是交易,而是以你的能力範圍來做奉獻,儘量幫助有需要的同學,或者打掃教室,為師長承擔工作等等;在奉獻的同時,態度是恭敬、平和的,而不是斤斤計較自己多做了什麼,或自以為了不起,認為自己做很多功德,要求別人回報,如果能以歡喜的心去做服務的話,這份付出的喜悅,就是最好的回饋了!


<感謝>

當我們能夠事事順利,我們以感謝的心來面對順境,當我們諸事不順時,我們也要以感謝的心來接受逆境,因為順境和逆境都是幫助我們成長的恩人。同樣的,當有人來助我們一臂之力,我們應該感謝貴人相助,當有人在背後批評我們時,我們也應該感謝他們的教誨。如果我們能把生活中出現的每一個人,都當做是貴人,都看成是恩人,都是有利於我們的人,以感謝的心來對待,這樣心中便能常保平安、快樂。

每天你醒來,你又開始活在地球的一天了。你是用感恩的心來迎接每一件事物,還是例行公事似的度過一天?做任何事如果沒有「心」,那就只是形式而已,不會得到任何的喜悅。但是,如果你的心轉化了,你就會看到另一個不一樣的世界。心是一種虔誠,心是一種全力以赴,從內心去實踐,心會改變一切。



推動心五四運動

因為「心」是如此的重要,所以法鼓山在二十一世紀特別推出「心五四運動」,以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四感──感化、感動、感恩、感謝;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等五種方法,來完成以心靈環保為首的「四環」。

「心五四運動」不僅是一項精神啟蒙運動,更是現代人必備的生活教育,需要你我共同熱情參與。(可詳細參考法鼓山文化中心出版的《心五四運動》結緣手冊)

四種環保──心靈環保、生活環保、自然環保、禮儀環保

同樣的,在推動自然倫理運動時,你也一定要從「心」去善待地球,進而改變地球。為了地球永續發展,讓大家都能安居樂業,法鼓山多年來以佛陀慈悲和智慧的本懷,不斷呼籲社會大眾,共同關懷我們的環境,更推動「心五四運動」積極實踐心靈環保、生活環保、禮儀環保、自然環保等四種環保運動,以淨化我們的社會,改善我們的環境。


<心靈環保>

環境污染不離人為、人為不離人心,所以環保要從心靈的淨化做起。用慈悲、利他的心對待眾生,確信利人便是利己的道理,用智慧心處理事情,保護自己的心,遠離煩惱,不受困擾及污染。


<生活環保>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需要的才要,想要的不重要。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要養成少欲知足、勤勞、簡樸、整潔的生活習慣。能不浪費資源及能源,就不浪費;能不製造垃圾及各項污染,就不製造;並善加回收資源,循環利用。


<自然環保>

知福惜福,感恩大地,知足常樂;培福種福,回饋大地,人人有福。體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任何資源都必須珍惜使用,不可浪費、污染,自然環境必須加以保護尊重,才能長長久久護育萬物,維持永續。


<禮儀環保>

從個人觀念的淨化開始,以致整個環境的淨化;使禮儀由內心發起,對萬事萬物的尊重及平等對待,再形諸於外,透過行為的淨化,以心儀、口儀、身儀,促進人我和諧、社會安寧,以及整體的祥和。


「心」會改變一切

提著公事包,步出家門,踏上塞車的上班之旅,在這個過程中,你是抱著一顆喜悅的心,為新的一天可以繼續創造工作的財富、盡一份社會責任,而鼓舞自己呢?還是嘆氣自己又要過著日復一日、朝九晚五的單調上班日子?

什麼是你工作的財富呢?當你盡心完成每一份工作,用心對待職場每一位同事和客戶,想到因為你的努力工作,而為別人帶來好處,這一種利他的善心,就是你的財富。也許你是一個農夫,你用心播種,種出好吃營養的稻米,讓別人活得更健康;也許你是一個清潔夫,你用心打掃街道,讓市容更加乾淨,每一個人走在路上都很高興;也許你是一個建築設計師,你用心設計出美麗的建築,讓人住得更加舒適。只要保有一顆利他的善心,相信每一個在職場奮鬥的人,都能創造出更多的財富。心是一種虔誠,心是一種全力以赴,從內心去實踐,心會改變一切。

推動心五四運動
因為「心」是這麼的重要,所以法鼓山在二十一世紀特別推出「心五四運動」,以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四感──感化、感動、感恩、感謝;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等五種方法,來完成以心靈環保為首的「四環」──心靈環保、生活環保、禮儀環保、自然環保等四種環保運動。

「心五四運動」不僅是一項精神啟蒙運動,更是現代人必備的生活教育,需要你我共同熱情參與。(可詳細參考法鼓山文化中心出版的《心五四運動》結緣手冊)


轉動好運的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

佛法的教義與修行的觀念,最主要是修福與修慧。財富的累積更需要福報圓滿,福報圓滿的人也一定是智慧圓滿,如果能夠實踐四福:知福、惜福、種福、培福,並且為別人祝福,就是有大福報的人,也能夠在職場上得到最大的財富。


<知福>

知道自己有福報是很重要的,人活在世上,最起碼都還有一口呼吸,有呼吸就等於擁有一切希望,人生充滿一切的可能。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若能知福,則更應該說:「我還有呼吸,當然滿足了!」在職場中如遇不順遂,隨時要提醒自己要知福,生命處處有藍天,不要因此而懷憂喪志!


<惜福>

惜福,就是要珍惜我們所擁有的,我們要感謝有一個工作機會,可以讓我們累積經驗、創造財富。我們因為工作而得到一些公司資源,也不該輕易浪費、糟蹋,或視為己有,尤其不能破壞公司的信譽、理念和職場的人際關係。先負責任、盡義務,再去享受權利,這就是惜福。


<培福>

培福就如同把今生得到的福報,種到田裡邊,它可以培養出更多、更多的福報來。若能把全世界、全宇宙、所有十方一切眾生,都當成是培福的對象,不斷的種福,那就是有大福報的人,最後和佛一樣福德圓滿。尤其經營企業,更不能只顧追求利潤而破壞大自然和人們的健康,要盡自己所能,奉獻回饋給社會,才能享有真正的福報。


<種福>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要來種福田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福田可以種,例如:自己的家人、朋友、以及社會上貧苦無依需要幫助的人,還有社會、國家的利益和一切眾生的幸福,都是我們的福田。因此,老闆要把員工當做自己的福田,員工也要把老闆當做自己的福田,甚至同事與客戶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福田;而隨時隨地種福的人,就是有福的人。


從「心」做起尊重每個人
不管你是原住民,還是早期移民的台灣人,或是民國三十八年隨國民黨逃難的外省人,甚至是近年來因為婚姻關係,來台定居的大陸、越南等外籍配偶……,在這片美麗的福爾摩莎土地,每一個新、舊台灣人都是台灣的一份子,每一個人都要從「心」不分你我、接受對方、尊重彼此地共創台灣的榮景。

多元化的族群已經是台灣社會的必然趨勢,因此我們更應該以包容的心胸,融合各族群的文化特色,讓台灣變得更活潑,更有生命力。大家在這裡安居樂業,團結一致,每一個人都是愛台灣的台灣之子,也以身為台灣人為榮。

推動心五四運動
因為「心」是這麼的重要,所以法鼓山在二十一世紀特別推出「心五四運動」,以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該要;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四感──感化、感動、感恩、感謝;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種福等五種方法,來完成以心靈環保為首的「四環」──心靈環保、生活環保、禮儀環保、自然環保等四種環保運動。

「心五四運動」不僅是一項精神啟蒙運動,更是現代人必備的生活教育,需要你我共同地熱情參與,不但能促進族群之間的和諧,更是快樂生活的動力來源。推動族群倫理,就從你我的內心開始做起。(可詳細參考法鼓山文化中心出版的《心五四運動》結緣手冊)


建立和諧關係的四感──感化、感動、感恩、感謝

族群和諧的首要之道,就是用尊重和包容的心,和各種不同族群的人和睦相處,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時時懷著「四感」與人相處的主張──感恩、感謝、感化、感動,以欣賞代替批評,以理解代替責怪,那麼生活在台灣的各族群,自然而然融為一體、和諧快樂。


<感化>知慚愧、常懺悔、以慈悲智慧感化自己

在這個世界上,最難感化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別人。我們常常會批評不同的族群,自以為優秀,習於要求別人,卻不能以身作則,這就是現在社會中最敗壞的風氣之一,每一個人都自以為不了起,沒有慚愧的心,卻到處指著別人的不是。如果自己都不能改變自己,又如何期待改變別人呢?感化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時時自我檢討的慚愧心,當知道自己的不對後,也要徹底懺悔改正,不再犯錯,這才是真正的智慧。當我們懂得慚愧、常常懺悔,時時改正,心地就會愈來愈清淨,也才能說服別人,不必處處說教,自然別人就會被你感化。


<感動>從自己做起,以慈悲智慧感動他人

有人抱怨現在社會風氣太差、政治一堆亂象、媒體沒有約束力、人民不夠團結……。我們總是認為等別人都變好了,自己就安全了;別人都變得認真、負責,自己就幸福了,但我們自己是否滿別人的願、如別人的意呢?我們能對生活中一點點小事感動嗎?一抹燦爛的微笑、一個溫暖的感謝、一句鼓勵的讚美、一個關懷的眼神,在生活中,如果我們願意以這樣的小感動善待別人,那麼別人也會這樣善待我們,漸漸的,當一個人的小感動形成一個整體的大感動,我們就會覺得這個社會真的很美,處處有溫情。我們先從自己感動做起,用智慧處理事情,用慈悲對待別人,自然也會產生力量感動他人。


<感恩>奉獻不求回饋

隨時隨地心存感恩,當別人為你服務時要感恩,當你為別人服務時也要感恩。真正的服務不是交易,而是以你的能力範圍來做奉獻,儘量幫助有需要的人,因為能夠幫助別人的人才是真正有福氣的人;在奉獻的同時,態度是恭敬、平和的,沒有任何的分別心,也不斤斤計較自己多做了什麼,或自以為了不起,認為自己做很多功德,要求別人感恩、回報,如果能以歡喜的心去做服務的話,這份付出的喜悅,就是最好的回饋了!


<感謝>順境、逆境皆恩人

當我們能夠事事順利,我們以感謝的心來面對順境,當我們諸事不順時,我們也要以感謝的心來接受逆境,因為順境和逆境都是幫助我們成長的恩人。同樣的,當有人來助我們一臂之力,我們應該感謝貴人相助,當有人在背後批評我們時,我們也應該感謝他們的教誨。如果我們能把生活中出現的每一個人,都當做是貴人,都看成是恩人,都是有利於我們的人,以感謝的心來對待,這樣心中便能常保平安、快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GoaPon 的頭像
    GoaPon

    @pon的藍膠囊

    GoaPo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